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大暑意味着一年之中最炎热时期的到来。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大暑不仅是自然气候的重要节点,更是承载人们丰富情感与深邃哲思的文化符号。通过发掘、梳理与解读中华文学经典,可以发现古代诗人既忠实记录了大暑时节的高温天气,又以诗性情怀超越了单纯的温度感知,构建起一个融自然观察、生活体验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审美世界。

图源:视觉中国
大暑,作为每年夏季的收官节气,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强烈、气温最酷热的时令,其一般在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之间交节,此时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恰逢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所以大暑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和农耕文明的结晶。元代学者吴澄在其编著的节候学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明确写道:“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吴澄的这一阐述和解释,较为准确地揭示了大暑“炎热之极”的要害与本质。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宝库中,大暑作为一个重要的时令质点,引发了古代诸多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激情。无论是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元稹,抑或宋代的司马光、曾几、黄庭坚、陆游,还是金元明清各朝的众多诗人,都留下了描绘与咏叹大暑的经典诗篇。这些诗歌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特征和物候变化,而且展现了古人面对炎热天气时的生活智慧、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可以说作为节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暑诗词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摹写,也是对人文情感的艺术表达,丰富多彩的大暑诗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消暑美学”。
古代文人描写和诠解大暑,大抵采用两种艺术视角:一种是正视酷暑的现实描摹,以生动的意象彰显仲夏炎热的强大威力;另一种是超越炎热的精神寄寓,通过心绪调整达到“热中求凉”的高超境界。这两种艺术视角绝不是非此即彼,往往是在同一首诗作中相互融汇互相交织,形成大暑诗词特有的一种艺术张力,使大暑诗词既葆有对自然世界的谦恭与敬畏,又呈现人文精神的欣忭与温情,正如宋代诗人曾几在《大暑》中所写:“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这首经典诗作前两句表明暑热几乎臻于极致,后两句则转向避暑消暑之举,由外而内,由物及人,充分体现了古代大暑书写的典型模式。回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大暑诗词经历了从简单物候记录到复杂情感表达的演变过程。早期的节气诗大多真切描述气候特征,如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中写道:“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全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细腻描绘了大暑时节的自然景象,形象展现了仲夏之夜的静谧之美,明晰勾勒出大暑的时空坐标和典型景象,深彻表达了诗人以读书进行消暑的闲适心境。随着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演化与嬗变,两宋以后关于大暑的诗词,更加注重主观感受的抒发和生活感悟的表达,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的《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诗人在诗中这样描摹:“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这首诗通过描绘夏日吹笛的惬意场景,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钟情热爱和对自然美的心驰神往,诗中的“水底龙”和“月明中”等自然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凉、幽静的夏日世界,使人感受到音乐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妙境遇,尤其是诗人将笛声比喻为“霜天落叶风”,以艺术通感手法对抗自然界的酷暑炎热,这种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从写实到写意、从对外观察到内在省思的发展趋势。

图源:视觉中国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利用精心选择的意象群,构建起一个可触可感的大暑世界。深入分析古诗中的大暑意象,不仅能理解古人对大暑的特别感知方式,而且能洞悉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深幽与精妙。炽热意象无疑是大暑诗词中最直接的气候元素,古代诗人常用“赤日”、“火云”、“蒸炊”等自然意象,形容大暑时节天气的炎热难耐。例如北宋诗人曾几所写的题为《大暑》的五言绝句,作者以“赤日”形容热浪滚滚、炽热难熬;南宋诗人陆游在题为《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数日作此自遣》的诗中叙写“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诗人用“火云”寓指暑气笼罩下的沉闷与压抑;而南宋另一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五首·其一》中状绘“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作者开篇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整个天地比作烧陶的窑炉,强调农人只有于酷暑中辛勤劳作,秋日才能拥有百谷的丰收,如此描摹就把暑热与农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诗的主题也在暑热与农人劳作的交汇中得以升华。关于大暑更为夸张的是金代赵元的比喻:“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诗人将云朵比作流动的团火一样在天空燃烧,把太阳比作从炊具中掉出来的火炭,这些炽热意象不仅传递了一种温度感受,更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灼烧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与炽热意象相对应的是清凉意象,古代诗人们在酷暑中寻觅和期盼幽静与凉爽。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中写道:“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诗人将笛声幻化为凉爽的秋风,以此排遣身体的炙热和心中的躁动;南宋文学家郑刚中在《大暑竹下独酌》描绘竹荫:“绿阴随合之,碎玉光斓斑”,作者用竹林的幽静对抗外界的炎热,通过“新竹”“竹叶”“清风”“风月欢”等意象营构一种清凉意境,与“隆暑方盛气”的酷热情形形成强烈对比。而唐代诗魔白居易在《销暑》中所写“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则直接将“清风”作为消暑的妙药良方。此外,“寒水”“冰梅”“蕉纱”等意象也在唐宋诗词中频繁出现,如司马光“月下濯寒水”、程敏政“童子进冰梅”、白居易“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等,这些清凉元素构成了古代大暑诗词中的“绿洲”,为当时和后世读者在心理上平复与降温。
古代诗人面对热浪灼人的大暑天气,并没有停留在对炎热的简单抱怨上,而是透过自身的温度感受,以诗词抒发多样多维的情感,展现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诗词抒发的情感既有对酷暑难耐的真实表达,也有对田园生活的自适满足,更有借暑言志的哲理思考,从而构成大暑诗词的情感谱系。其中苦热之情是古代诗人最直接的情感反应,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大暑带来的不适与煎熬。杜甫在《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中写道:“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林下有塌翼,水中无行舟。”诗人以飞鸟垂翅、舟楫不行的形象来表现酷暑之甚;司马光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中生动铺陈:“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作者听着夏虫的鼓噪鸣叫,看着萤火虫在荒芜庭院里闪光飞舞,感到虽然处在苦夏时节,却一下子到了秋凉时刻,诗人深感时光的流逝和年华的老去,不禁为之唏嘘感慨。而陆游在《苦热》中状写“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诗人通过屋瓦反射阳光的效果深感天气如同火龙般飞舞,太阳静静地把汗水蒸发出来,人们只能忍受着坐在蒸笼里般的酷热。这类表达看似诗人的牢骚与抱怨,实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真实感受的接纳,即使在大暑这样的极端气候下,仍能保持生活的优雅与从容。

图源:视觉中国
在所有关于大暑的古诗词中,最具哲学意蕴的是“心静自然凉”的精神理念。白居易在《销夏》诗中提出:“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强调通过疏解心境和抚慰心绪来获得清凉;北宋文学家蔡襄的“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以象征手法表达了大暑时节人们心灵的超脱与心胸的豁达;而曾几的“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则通过环境的静谧暗示心境的平和。这种“心静自然凉”的精神观念,深深植根于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心性修养”,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具体体现,也为现代人应对心理压力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关文章:
海报 | 今日大暑07-22
今日小满,愿你幸福满满!05-21
贝家骧:凭借情绪饱满的意象油画,走海派艺术的现代之路04-12
这场音乐诗会,唱诵融合演绎经典|2025年佛山-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诗会04-06
第十四届恭王府“海棠雅集”举办 首次引入“Deepseek诗词创作互动”04-01
岳阳楼区朝阳小学:与“小诗人”共赴诗词会04-01
古象是什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