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与挑战,可一代人也有着一代人的觉醒和突破。也许上一代人追寻的方向与这一代年轻人探索的不同,所以有些人会认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社会洪流中时而偏离航向时而“垮掉”,但每一代年轻人面临的风雨和机会的多样化使得他们注定要走出与前人不同的道路,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图谱——琥珀中跳动的火焰,虽然仍处在时代结构的凝固层中,但无论火苗大小,它们都能够保持着持久的流动性与创造性,在浪潮汹涌中展现出超越刻板印象的生命力与进取心,下面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我对年轻这件事和当代年轻人特质的理解,这三个关键词之间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架构了我心目中的青春面貌。
第一个关键词是“重构”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降,解构主义思潮的盛行,发展至今,当代年轻人不只对传统进行析理解构,更基于现有的时代因素展现了独特的主体性重构,每一下解构的斫击都导向全新的建造。年轻人正解构传统的消费逻辑,转向以体验为核心的价值重构。在旅行挖野菜热潮中,年轻人们将田间劳作转化为探寻自然宝藏的体验活动,他们在小红书分享“野菜地图”,将劳动成果制成短视频以作网络分享宣传,赋予挖野菜以探寻宝藏的游戏化叙事,既解构了消费主义的符号意义,又重构了绿色生活与社群互动的新模式。

本文作者
面对就业压力,年轻人解构传统职业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重构多元化生存策略,“知识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扎根郊区农场,用有机农业实践解构世俗定义,她将学术论文写在实地耕作之上,将自己知识的价值坐标从实验室中的数据转向农作物生长的考量,重构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建构起新的价值评判标准。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对话”
每一代年轻人都不是孤军奋战的,而这代青年在合作方面则尤为突出,从大学阶段的小组分工合作到工作部门的井井有条,人与人的联系密不可分,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和方式也在多样化扩展,彼此之间的“对话”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与创新。

学术酒吧 图源央视新闻
在社群构建中,年轻人基于传统人情网络的解构,建立了偏向兴趣共鸣的平等关系,网络上社区讨论的流行,现实中学术酒吧的流行即是例证:夜间聚集的年轻人不再以利益交换为目的,而是围绕知识分享形成松散社群,在讨论中构建平等对话空间。这种空间下的讨论更偏向随心所欲地分享,人们利用语音通话、视频交流等高效沟通形式进行短平快表达,注重即时反馈;“网友”作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很有可能从线上破冰的关系发展成线下密友,这样的对话形式极大地促进这代年轻人从单向走向双向,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道路。
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对话”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群体之间,当科技助农的长风吹向田野,当海归的农学博士与本地种菜阿婆共同研究无土栽培,两种经验体系在生菜叶片上达成共识,这是新兴技术与传统经验的对话;当孔子博物馆创新推出《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透过一个个“子曰”,让观众穿越历史烟尘,与孔子展开跨时空的接触与对谈,诠释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数字文明的交汇,这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年轻人们利用先进科技将原本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对话变为现实。从《申报》铅字到微信推送,从油印传单到弹幕评论,媒介方式不断创新,当代年轻人也正在重新定义对话与合作的定义,他们用技术与传统接轨,用圈层语言架构身份认同,用弹性参与平衡自我与集体。
第三个关键词则是“突围”
数字洪流席卷全球的今天,年轻人常常被标签化为“Z世代”“二次元”“小镇青年”等,可大部分人不甘心于被囿困在舒适区与扁平的标签中,每个个体都在用独特的生命轨迹打破着原有的剧本,创作着自己的突围叙事。
当短视频的流量平台成为当下互联网的主流,四川女孩李子柒却用竹编灯笼传承古法,用返璞归真的实物体感和情感联结。她在突破当下盛行的视频语境,以农耕文明的诗意编码重构数字时代的审美语法,回望这些花时间和心思去编织、打磨的工艺品,让我们有文化认同和审美共鸣。这种文化突围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情结,在钢筋森林里种下东方美学的基因种子。

作为汪氏皮影第五代传人,00后创作者党飞华希望通过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皮影戏。他继承了皮影的传统技艺,但又在此基础上不受限于传统标签,将古人的智慧与浪漫和现代技术、现代场景结合,重新定义了皮影戏在当下的生存方式,实现了“非遗”的文化突围,他用大肠杆菌作为生物颜料,替代传统皮影使用的矿物质颜料,将娱乐热点作为灵感来源,复刻了《黑神话·悟空》与《变形金刚》中的经典场景,实现跨界联动。
不拘泥于社会的标签,这是当代年轻人的个性“突围”,当昆曲水袖舞动在虚拟现实剧场,我们的传统文化基因正在元宇宙完成重组。人类文明的突围永远在创造新的语言维度,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正是这个永恒进程中最新锐的语法革新者。
站在“五四运动”百年后的时空坐标上回望,会发现每个时代的青年都在进行着相似的精神长征。从《新青年》杂志到知识付费社群,从街头演讲到知识类短视频创作分享,改变的是表达媒介,不变的是对自由与真理的追寻。年轻就代表着有压倒苟安的闯劲,有不囿困于过去的攀登精神,每一代人都是如此,都要去新的领域拓荒,都在践行着以上的三个用来形容年轻的关键词。当代年轻人则正在用通过持续的文化解构与价值重建来为时代之问书写答案,恰如黄河之水,在冲积平原上悄然塑造着新的文明地貌。(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学子)

点击查看专题
作者:曹钟元 编辑:李明 校对:王菲
相关文章:
印度宣布即日起对所有巴基斯坦航班关闭领空05-01
AI代理向传统旅行社发出挑战04-28
劳动最光荣!2426人受到表彰04-28
“台湾走上最危险的一刻!”管中闵痛批民进党是法西斯04-27
杭汽轮 B:转型成果显著 投资潜力可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