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家电百科
  • 实时讯息
  • 常识
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1:11:00    


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版图上浓墨重彩的功勋之城;这里,是国家承载(前)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重任的主力战场;这里,是数十年间孕育无数“新中国第一”的摇篮,在时代卷轴上镌刻的不可磨灭的工业荣光。

这里,就是齐齐哈尔。

70多年来,这座城市有过失意时刻,也经历了浴火重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上东北大地,围绕东北振兴召开座谈会,关心东北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制订好发展路线图,加强党的领导、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要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确保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

这片土地上,有“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荣耀,有转型发展的涅槃,更有重振雄风的信念。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市,齐齐哈尔今天发展如何?这些“大国重器”的代表企业,又如何穿越周期,焕发出新生机?《金融时报》记者一行踏上了这片土地,探访老工业基地的新发展。

“国宝”焕新


从辉煌巅峰跌入低谷,再到浴火重生,齐齐哈尔的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经历了跌宕起伏。20世纪90年代至2016年前后,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齐齐哈尔众多老牌企业遭遇严峻挑战,一度濒临倒闭边缘。

在厂里干了几十年的刘伯鸣有过犹豫时刻。2015年前后,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的刘伯鸣听到周围人说“‘国宝’要黄了”的时候,心里不是没有打过鼓——若走,这里他已经奋斗了几十年,感情颇深;若留,眼见企业连年亏损,如何安身?

中国一重曾被誉为共和国的“国宝”。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区,中国一重的厂房如同时代的钢铁纪念碑。1954年,国家在极其艰难的时刻,拿出相当于当时“人均一元钱”的4亿元重金打造了这座“国宝”。此后数十载,它用40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装备,默默支撑着民族工业的脊梁,然而钢铁的脊梁也曾被压弯。2016年,中国一重亏损57亿元,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更刺骨的现实:餐补买不起一包方便面,工人守着空转的机器,厂区周边小饭馆里,下岗职工借酒浇愁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这样的故事在齐齐哈尔、在东北并不罕见。中车齐车、齐二机床等一批“南厂北迁”而来的骨干企业,一度坠入低谷。北满特钢——这个“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掌上明珠”,也曾经濒临破产,最终由民营钢铁巨头建龙集团收购。一系列改革随之而来:整合东北钢铁资源,避免内耗;注入资金重启生产、升级环保;稳定职工队伍,激活人才技术积淀;对接资本市场,重塑企业韧性。从共和国的“掌上明珠”,到债务缠身濒临破产,再到建龙掌舵下的背水一战,北满特钢的跌宕历程,也是齐齐哈尔、东北不少老工业企业转型的缩影。

中国一重也是如此。最终,刘伯鸣选择了留下,见证了中国一重的主动求变。“一重就是‘重’,谁也‘拱’不动”。改革前,中国一重机构臃肿,职工11000多人,管理人员占三分之一,辅助生产人员占三分之一,一线人员不足三分之一。此外,还有12000多名大集体职工。

2016年,重组的领导班子“第一刀”便是找问题。干部人事制度成为突破口。因管理不善致亏的部门领导班子被就地解散,8名干部仅2人通过重新竞聘上岗。

“做梦也没想到能从工人直接竞聘为副厂长。”刘伯鸣感受着体制机制变革带来的变化,也见证着技术领域的不断革新。企业层面,中国一重剥离非核心业务,向新能源领域开辟新战线;2018年,中国一重营收跃升至139.3亿元,曾经濒死的钢铁巨人在改革熔炉中淬炼出新的筋骨。

“东北人才不少、技术基础雄厚、干部素质也不错,往往就缺一点创新精神和思想格局。一重抓了这块短板,各方面工作都上来了。可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我能感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爱国心、创造力,坚定了大家一道实现百年目标的信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勉励。

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对闻讯而来的干部职工们语重心长地说,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他勉励大家,要肩负起历史重任,制订好发展路线图,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把我们的事业越办越好。

“我们在历史上立过功,但躺在功劳簿上是没有希望的。”刘伯鸣坦言。要在新阶段站稳脚跟、谋得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他和团队一起,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刘伯鸣瞄准的是当时被国外垄断的“铁上绣花”绝技——核电锻件。“造出来,我们不仅能突破封锁,更能降低成本,赢得广大的市场。”刘伯鸣兴奋地说。

像刘伯鸣这样奋战在一线的人还有很多:中装车间迟海努力向上,在新的岗位上不断历练和成长,希望自己能再干出点样儿来;善于钻研的王宏祺不断创新,在推动数字化转型中一遍遍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他们责任在肩、自豪于心,在一重这座“重机城”里努力锻造着梦想,也在为企业、产业、国家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付出也在被看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钢轨上的智能革命


齐车集团智能化上心盘加工生产线。(马梅若 摄)


和中国一重相似,2018年,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浴火重生。中车齐车集团所属企业成立于19世纪末,承载着我国铁路货运装备工业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共和国成立后,中车齐车集团所属企业在基础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

辉煌背后曾暗藏危机。2014年,铁路货车市场订单锐减,中车齐车集团一度出现亿元亏损。行业的整合和变革在持续推进。2014年12月30日,南车、北车合并方案出台,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组成新的中国中车集团。2018年5月,中国中车宣布实施货车业务重组,建立两个子集团。以中车齐齐哈尔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为主体成立中车齐车集团,下设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风电(锡林郭勒)有限公司5家全资子公司。

怎么办?如何变?这是摆在中车齐车集团面前的关卡,也是不少东北老工业企业共同的难题。就在那几年,一重、北满特钢同步启动的是一场深度变革,中车齐车集团也是如此:以盈亏平衡模型为中枢,组织架构、利润中心、班组建设、数智升级四大举措协同发力,推动企业从“生产经营型”向“价值创造型”涅槃重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牢牢牵住三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从“人”的问题破局突围,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发展环境。

解决机制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激活人的动能,进行创新。

“只有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才能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齐车时的嘱托,深深刻进试验主管李向伟的记忆。在总书记观看过的实验室,李向伟团队两年磨一剑,颠覆传统静态评估模式,首创车体动态疲劳测试法,填补了国际集装箱箱体试验标准空白。

更多的条线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在铸锻车间里,一条智能化上心盘加工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只见工件从上料、打磨、正位、翻转、转运……一连串的工序作业一气呵成,毛坯件在传送带上精确流转,机械臂翻转腾挪,12分钟后,一件成品下线。全程无人工干预,只需操作面板上的指尖轻点,复杂的工序完成了。

上心盘智能产线组长矫昊驰颇为自豪:“以前可不是这样的。3年前,要完成前述工作,需要立式车床、数控铣床等12台设备进行加工,上下料、夹紧、加工、检测、转序等工序全部需要人工操作。”他解释,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实现了上心盘从毛坯到成品的无人化加工,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34%,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每年节约人工成本300万余元。

这条生产线是中车齐车集团智能革命的缩影。交叉杆、枕横梁、轮轴喷漆……14条智能产线已在车间扎根,产线人员锐减82%,劳动生产率平均提升5倍。转向架和冲压两大数字化车间里,MES系统正悄然重构生产流程。

如今,创新之力正让中国“铁马”驰骋世界。坦桑尼亚1430辆货车订单推进中,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货车全球首发,40吨轴重铆接矿石车开辟“出海”新路径,驮背运输车更入选国家示范工程——30%的海外业务占比,印证着“中国方案”的全球魅力。

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中车齐车集团财务负责人也感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支持总是出现在关键时刻。“在财务人的眼中,有着另一条关键的时间线。”据她介绍,2014年,国家铁路局进入市场化转型阶段,铁路货车市场订单锐减,中车齐车集团一度出现资金流紧张局面。老齐车公司的经济效益一度持续下滑。进出口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作为政策性银行,看中齐车公司作为铁路货车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地位,适时为中车齐车集团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政策性贷款支持,2014年至今,中车齐车集团累计通过进出口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申请政策性贷款33.8亿元,财务费用支出累计减少1.3亿元,既保障了公司资金流,又减少了资金成本支出。

实际上,金融机构不仅“雨天送伞”,更有持续支持。如今的中车齐车集团有30%以上的业务在海外。在跨国业务方面,受地域、国别政策等因素影响,想要全面掌握不同客户所在地区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困难较大,因此该公司长期向金融机构寻求信息支持。上述中车齐车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介绍,坦桑尼亚1430辆车是集团同坦桑尼亚铁路局合作项目,推进过程受坦桑当地结算条款及地域的影响较为困难,为控制结算风险,公司多次与中国银行沟通交流,获取专业建议。中国银行在办理跨境保函、信用证业务方面经验丰富,协助公司准确识别信用证中涉及结算条件等软条款,规避资金结算风险……

从钢花飞溅的传统车间到精密高效的智能生产线,从市场寒冬中的艰难转身到全球版图上的技术引领,这座曾托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老厂,正以“智”与“质”的双重跃升,让钢铁巨轮在新时代的轨道上轰鸣向前。

结语:涅槃重生

齐齐哈尔,曾经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初心。这里发生的故事,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沧桑巨变的生动缩影。中国一重、北满特钢、齐车集团——这三根深深嵌入城市肌理与国家记忆的工业脊梁,在经历了市场浪潮的猛烈冲刷与转型阵痛的严峻考验后,以各自不同的路径,书写了浴火重生的壮阔篇章。

如今,当中国一重的锻锤再次为大国重器定音,当北满特钢的精钢再次挺起钢铁行业的脊梁,当齐车集团的“智慧铁马”驰骋于五洲四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家企业穿越周期的韧性,更是齐齐哈尔乃至整个东北工业精神的重燃。

2024年,齐齐哈尔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方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科创动能加速释放,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户,新建科创平台24个,引进转化重大科技成果43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两大优势产业“链群成势”,链上企业突破200户,两大集群规模增长5%。新兴产业“蓄能焕新”,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金融助企效应凸显,发放普惠金融贷款200亿元,规模逐年攀升……这座城市正以“智改数转”重塑筋骨,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黑土地,正以其不屈的意志和创新的实践,向世界宣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进行中的故事。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马梅若 牛娟娟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齐齐哈尔中国集团亿元共和国总书记企业坦桑尼亚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7-04 11:11:00
  • 本文链接:https://www.bqbk.net/news/3py9E32yBQ.html
  • 上一篇 > 《城中之城》7月5日登陆鞍山荧屏!白宇帆、于和伟上演师徒对决
  • 下一篇 > 量化小作文,辟谣了!知名经济学家被怼了...

相关文章: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07-04

阿玛尼集团2024财年销售额23亿欧元07-04

包头市惠企“一站式”服务窗口启动07-04

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组团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兽药展览会06-30

爱心驰援!贵州凯辉集团捐赠物资助力榕江抗洪救灾06-30

合肥14宗地总收金58.52亿元 华润、中海联合体等包揽多地06-30

6月30日(星期一)CCTV1节目预告06-30

中国前首富,34亿元入局83298206-30

热门文章
  • 1 5岁男童因“睡觉晚”被殴打致死,案情细节公布
  • 2 吴晓军罗东川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赛乐·哈卜提一行座谈
  • 3 一粒枸杞的“创新范儿”
  • 4 华润双鹤(600062.SH):钆特酸葡胺注射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
  • 5 这位玉林茶娘,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 6 活动板房起火,长沙经开区消防成功扑救
  • 7 平城区第十八小学校:思维跃动展风采 数启未来绽芳华
  • 8 浙里巾帼聚丽水 逐梦军营绽芳华
  • 9 @太原人 眼睛奇痒、鼻子堵塞、眼泪哗哗流……花粉“噩梦”来袭 如何破解过敏痛苦
  • 10 突然火了,“卖出天价”!网友评论亮了
热门文章
  • 1 量化小作文,辟谣了!知名经济学家被怼了...
  • 2 “典”亮生活 与“民”同行 湖北民政系统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
  • 3 老工业基地如何从“新”出发?
  • 4 《城中之城》7月5日登陆鞍山荧屏!白宇帆、于和伟上演师徒对决
  • 5 打造超会玩的博物馆之城 北京朝阳推出四大主题路线
  • 6 阿玛尼集团2024财年销售额23亿欧元
  • 7 南方观察|清远进入“全运时间”
  • 8 刚刚,2025年武汉民办中小学报名办法出炉
  • 9 2024年山东平均工资公布
  • 10 钢铁ETF(515210)涨超1.4%,政策推动与利润修复预期获关注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百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5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