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
人工血管犹如维系生命的关键纽带
一头连接生的希望
一头系着死亡的阴霾
而柔脉医疗创始人兼CEO成诗宇
正牢牢掌握着这根关乎生命的通道
以创新科技书写医疗奇迹
“五一”假期结束后,刚从欧洲完成漫长商务行程回到深圳的成诗宇,马不停蹄地投身实验室。“我们的血管,是通过人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而成的,本质上,相当于是一个活的人体血管。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内皮化,患者自体的细胞会逐渐在其中入驻。”成诗宇谈及柔脉的核心产品时,眼神中满是自豪与专注,“这种组织工程化人工血管,代表着下一代人工血管再生医学技术,有望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
成诗宇进一步解释,人工血管是心脏搭桥、血管创伤修复等复杂手术不可或缺的核心医疗器械。目前,全球每年约开展100万台相关手术,对人工血管的需求量高达200万至400万根,巨大的市场需求背后,是无数患者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办公室里,成诗宇偏爱临窗而坐。窗外景致宜人,左边是充满学术气息的南科大校区,右边是碧波荡漾的长岭陂水库,满眼翠绿,生机盎然。
2018年7月,因为导师南下创业,生在山西、长在北京的成诗宇首次踏上深圳这片热土。刚下飞机就被满眼的绿色震惊,“简直太干净了!”晚上跟几个师兄弟在大沙河畔散步,抬头发现这里夜晚的星空也是一片清澈的蓝,师兄弟们开玩笑说,导师真会选地方,成诗宇却已下定决心:“毕业后就来深圳!”
三年后,学成归国的成诗宇婉拒了长三角诸多城市的盛情邀约,毅然践行当初的承诺,不仅自己扎根深圳,还将在瑞士组建的整个团队一同迁至这座创新之城。2021年11月,柔脉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深圳创新创业的氛围相当浓厚。一周时间内,就有数十家机构给了我们投资意向;40天时间,柔脉就拿到了天使轮的投资。”对于这段经历,成诗宇说得眉飞色舞,“深圳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各级部门‘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迅速办妥了各种手续,并很快选定了办公地点。装修期间,南方科技大学慷慨借给我们一个实验室。一个月后,柔脉就正式在创园8栋展开科研。”
2022年8月,回国不到10个月的成诗宇,就和他的团队搬进了南山智园装修一新的办公室。选择这里,成诗宇说一方面是临近南科大和先进院,还有一点——窗外就有他梦寐的那片“绿”。

快中有静,静中藏势
2022年9月,柔脉的实验室里“长”出了第一根3毫米直径的人工血管。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让整个团队为之沸腾。“所有人都很兴奋,在办公室切了个蛋糕,共同庆祝这一喜悦时刻,随后还组织了一次团建活动,大家选择去大梅沙登山徒步。业余时间我们都喜欢去徒步爬山。”成诗宇说,深圳有最好的自然环境,“除了没有雪山,这里的美景丝毫不逊色于瑞士。”
一年之后,光明的GMP工厂、塘厦的血管材料产线和与南山医院共建的细胞库先后投用,柔脉的人工血管进入中试阶段。
“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材料、细胞、设备等多个领域。我们之所以能快速推进,离不开深圳完善的产业链支持。”成诗宇介绍,柔脉的核心设备均为自主研发,依托深圳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

如今,柔脉已顺利完成首期大动物实验,距离临床应用仅一步之遥。然而,成诗宇却主动放慢脚步。
“我们去年下半年做了一次大动物实验,4月出来第一批实验结果,5月会出来第二批切片结果,这个月准备再做一批大动物实验。”成诗宇说,科学是严肃的,是循序渐进的,柔脉必须把实验做扎实,不会为了尽快取得资金上的回报,用投机取巧的办法去抄小路。
“美国从2000年就开始研制人工血管,近年来开展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研发,今年才小范围投入使用,大规模民用估计还要等三五年。虽然我们无需耗费如此长的时间,但同样要稳扎稳打。”成诗宇说,每一根血管连接的都是一个生命,“柔就是柔软,脉就是血管,柔脉的产品必须与患者的生命完美契合,助力生命的脉搏强劲跳动。”

心明眼亮,意到招随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周期漫长,但柔脉并非孤军奋战。
在成诗宇的带领下,柔脉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版图。来深圳不到4年,已经与多家国内顶尖高校和医院的权威专家展开长期合作。同时,瑞士和日本的子公司相继成立,与中东机构的合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柔脉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忘“引进来”。作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大湾区校友会会长,成诗宇积极牵线搭桥,吸引众多校友来深圳创新创业。他还计划整租一栋“工业上楼”大厂房,汇聚相关创业者,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此外,成诗宇打算将现有办公场地改建为留学生归国创业生物科创孵化中心,为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提供优质的起步平台。
如此“兴师动众”,成诗宇说,他希望解决的,不仅是人工血管的可用性,更看重人工血管的性价比。
“人工血管是刚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用得起。”成诗宇皱起眉头,这一点显然让他感到痛心。在欧美,目前生产一根血管成本差不多1万美元,在中国长一点的也要大约1万元人民币,“尽管我国心脏搭桥手术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仍有大量患者因无力承担高昂费用,只能选择药物保守治疗,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令人欣喜的是,几个月前的一次意外发现,为柔脉带来新的突破。“人工血管生产过程中,支架材料等耗材成本占五分之一,培养基成本占五分之四,血管培育完成后,培养基通常被当作废液处理。”成诗宇眼中闪烁着光芒,“但我们的团队发现,以这些‘废液’为核心原材料,能够开发人源性植入式细胞质外基质材料,应用于各类植入式医疗器械,有效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排异钙化’难题,在再生医学、医美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项新发现有望更快形成现金流,不仅能反哺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这一领域,人工血管的生产成本将大幅降低!”成诗宇满怀信心,“我立志要让柔脉的人工血管成为‘白菜价’,真正造福广大患者,践行治病救人的初心使命。”

深圳特区报于近日推出
“创新创业深圳人”系列报道
讲述创新创业深圳人的故事
我们的报道将一直持续
期待您的讲述
告诉我们
您和您身边
创新创业深圳人的故事

联系方式
简要讲述您在深圳创新创业的基本情况并附上联系方式
- 发送至邮箱shenzhentqb@163.com
- 在征集帖以及相关报道下留言
深圳特区报将安排记者对符合要求的线索采访报道
相关文章:
锐评|别再逼着消费者大喊三遍“转人工”了05-09
织造生命经纬,领跳未来脉动!他以创新科技书写医疗奇迹05-09
今日辟谣05-09
生命无价 火灾无情05-09
鸡矿医院运用UBE-TLIF技术——成功为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患者实施手术05-08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看什么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