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寿宁县,这座藏于闽东群山间的“高山茶之乡”,正以一场全产业链的革新实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截至2024年,全县18万余亩茶园年产茶叶2.45万吨,茶产业贡献全产业链产值超53亿元,稳居县域经济支柱地位。然而在辉煌的数字背后,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隐痛始终未消:茶农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让茶籽、茶梗等“边角料”沦为废弃之物,茶树的价值被狭隘地框定在青翠的叶片之中。面对资源利用率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的发展瓶颈,如何唤醒沉睡的茶树“全身宝藏”?这场产业变革的密钥,正蕴藏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交融之中。

卓仕尉 摄
今年5月,在寿宁南阳镇启动的“茶叶籽甘油二酯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展现出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和寿宁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武汉轻工大学、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宁德海博特医食品有限公司三方协同攻关,通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直指油脂营养结构与功能优化的技术难关。
该项目依托武汉轻工大学何东平教授团队的技术积淀,通过共建茶叶籽油加工基地、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及功能性油脂研究中心,打通了从实验室研究到规模化生产的转化通道,为技术成果的快速落地奠定基础。
“以前,茶农只顾着收茶叶,茶籽、茶梗却很少有人利用起来。”福建一棵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振赵在调研中发现,茶树浑身是宝,深挖价值将打开新市场。企业随即创新推出“公司+基地+茶农”模式:既收购茶农废弃的茶籽,助农增收,又建成300余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通过持续技术攻坚,企业不仅突破传统工艺出油率低、精炼度差等技术瓶颈,还开发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使单株茶树经济价值跃升数十倍。同时,茶梗通过技术转化成为食用菌栽培原料,茶粕经加工变为天然有机肥,形成"从叶片到根系"的全链条循环体系。这种"吃干榨净"的资源利用模式,既破解了传统生产中的浪费难题,又为产业链向深加工领域延伸注入动能。
寿宁县副县长梅春强评价道:“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地方经济和茶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大贡献,更通过注入科技动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让深山茶籽真正蜕变为‘致富籽’。”如今,这份科技带来的改变正在茶叶的每一个环节发生——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漫山遍野的茶园实践,寿宁茶产业翻开了更精彩的新篇章。

“寿宁乌茶”产品 图源:“今日寿宁”
近年来,寿宁县锚定“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型目标,以“三茶”统筹发展为抓手,打出了一套产业升级组合拳。创新研发融合红茶甜醇与岩茶“花香岩韵”的“寿宁乌茶”,凭借独特品质接连斩获北京八大处斗茶大赛“茶王”等称号,成为具有地理标识价值的产业新名片;针对县域300余家“散乱小”茶企现状,引进2家重点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寿宁乌茶”产业园。此外,还深化“茶业+”多业态融合,打造“龙虎山茶仙馆—党群连心路—下党定制茶园”等茶旅精品线路,开发茶文化研学、茶事劳作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激发茶旅市场潜能。

茶园体验 图源:“今日寿宁”
如今的寿宁,每片茶叶、每颗茶籽都在释放价值,传统茶园正蜕变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绿色聚宝盆”。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文章:
许昌市建安区:一季度经济稳健开局多项指标稳居全市前列05-20
文山州联合省农科院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团——强化院地联建 夯实智力支撑05-13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势不会改变05-12
推动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加速汇聚共享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