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日,作家徐则臣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做客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 河北日报记者 肖 煜摄
“大运河和长江、黄河一样,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5月3日,作家徐则臣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做客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感悟。
长篇小说《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了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作者力图穿越历史的时空,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发展史。
“写运河完全是顺其自然,它是我最熟悉的场景。”作为江苏东海人,徐则臣从小在水边长大,后来去淮安上大学,运河对他的影响更进一步。
淮安被称为“运河之都”,当年漕运总督府、清江闸都在那里。徐则臣说:“我写作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是熟悉,第二是有感情,第三是重要性。事实上,在写《北上》之前,我已经写了很多年运河,也一点点理解了运河的重要性,所以才开始写它。而且我既没办法完全撇开童年那些关于河流的记忆和体验,也不能忽略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除了空间维度,大运河还为徐则臣带来了另一个想象世界的维度——时间。“时间与空间一起,支撑起探索世界奥秘的坐标。”徐则臣说,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历经隋唐大运河至元代再到今天,本身有着辽阔的时间跨度。
为创作《北上》,徐则臣花费四年时间重走运河。他说:“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加上中国南北地势起伏、地形复杂,河水流向也反复多变,不到现场做详尽的田野调查,仅凭纸上谈兵是理解不了的。”
一次次田野调查,如同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由穿梭,带给徐则臣众多历史细节和古老画面。此外,他还搜集了大量关于运河的绘本、照片、电影以及宋朝至今关于运河的地图等资料,希望每个细节都能在小说中扎下根来。徐则臣认为,作家作品和读者建立联系,取得信任,靠的就是这些扎实的细节。
小说《北上》从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来华寻亲讲起,以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结束,讲述了百年来运河沿岸百姓的生活图景。“历史”与“现实”两条线索在多个时间段里交叉进行,最后汇聚为一点,将整个故事与诸多人物串联起来。
徐则臣坦言,之所以分成两条线,是因为运河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作用。“对很多人来说,运河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古代,尤其是它作为漕运交通要道的作用。如今,大部分地方的运河运输功能减弱,很多人觉得运河和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运河的意义不能只看它眼前的功能,还要看它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徐则臣说,大运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文化结构,所以,必须把历史和现实两条线都写出来。他更希望能呈现今天的我们如何真正理解运河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运输、水利、文旅之外,运河还蕴含着更抽象、更深远的文化价值。
《北上》面世后引起多方关注,被改编为音乐剧、话剧、电视剧,以不同艺术形式展现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带动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形成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成为茅奖IP改编的又一成功范例。
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改编,徐则臣表示自己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他说:“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规律。小说变成电视剧,就像翻译,在此过程中一定会丢失一些东西,但也会增加一些原来没有的新东西。所以我充分尊重他们的创作,而且剧组需要参考意见的时候也会找我。小说是两条线交织,电视剧选择了现代线,音乐剧选择了古代线,话剧则更接近小说,两条线交错。小说转化为不同艺术形式,得以继续生长。不管是电视剧,还是话剧、音乐剧,都为小说插上了翅膀,使其阐释空间变得更大,从而飞得更高更远。”(河北日报记者 肖 煜)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
话剧《运河1935》在石上演 诠释运河儿女家国情怀05-06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大运河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史05-06
新晋“顶流”逆袭真相大起底!太真“柿”了05-05
五一档河北影市迎来观影热潮05-05
一场乡村与城市的双向奔赴!05-04
长征文化传承弘扬联动交流展示活动暨红色教育路线联建启动仪式在东川区树桔村举行05-03
荒村披绿 桑田新生——广州黄埔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05-03
61岁“乒乓奶奶”倪夏莲手臂骨折05-02